最早关注张培是因为她那一口浓重、略带卷舌音的潍坊口音。她来我们学校比较晚,而且很少在一个年级,所以平日交往不多。但近两年却总在教一个班,尤其是今年竟然分在一个办公室,见面的机会多了,聊得多,对她的了解也渐渐多起来。
其中感触最深的是她对学生的那份喜爱。高尔基说过“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张培对学生的那份爱源于她的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学生。她认为:学生成绩差并不是笨,只是原来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她的眼里,所有的学生都是最好的,她善待每一位学生,欣赏每一位学生,给他们信心和鼓励。并且把这个信念在新生第一节课上就传达给他们,让他们对老师和自己都充满信心。她常说她喜欢上课,因为她喜欢看学生那一张张天真烂漫的脸和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她总是充满期待地准备着每一节课。课堂上,她满心欢喜地看着学生,用心和学生交流。他们的每一个眼神都在她的视野内,对那些兴奋的眼神,她会微笑地点点头。常有游离眼神的学生最清楚上化学课绝不能分散精力,否则,下一个回答问题的准是自己。而那些迷惑的眼神也总能及时被张老师扑捉到,不明白的问题当堂就能解决掉。
我们常说学好一门课,首先要有兴趣。而兴趣的产生往往是因为能做好这件事。张培班里的学生对化学感兴趣就是因为他们能学会化学,这与张培的用心教是分不开的。每次分课,不管她接的是哪个年级,她的化学课都是从初中开始,为的是让有知识漏洞的学生查漏补缺,使所有的学生从同一个起点开始。学习过程中她不断地督促学生。化学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她会把需要记住的化学方程式写成小纸条贴在教室前面。她对学生很严格,她布置的作业没有一个学生敢不完成,可她从不批评学生,而是锲而不舍地给他们讲题,找他们谈话,直到学生自己都找不到不完成作业的理由。对偷懒的学生,她会逐个检查,办公室里常有默写方程式的学生。课上,她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做题消化课堂内容,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办公室里她的办公桌前围的学生是最多的,她总是不厌其烦,一遍一遍地讲解。对于学生的思考她总是给予充分地表扬和鼓励。学生都爱上化学课,化学成绩直线上升。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中36人的班级80分以上的达到28人。
对待程度差的学生,她不让一个落下。一般老师都认为哪个班都有几个“刀枪不入”的学生,可在张培那里没有拿不下的阵地,没有攻不克的堡垒。她记得住每个学生的名字,能如数家珍地说出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不同的状况,她把学生分成几个组,程度差的同学被分散到每个组,组长在保证每个组员准时完成作业的同时,还要将组里同学出现的问题交给老师。她会针对这些学生逐一讲解,保证不让一个混沌而过。她还积极鼓励这些同学,给他们以信心。一次班里发讲义,少了几份。一个学生说:“把我的这份给学习好的同学吧。”张培立刻回答:“你就是学习好的,他们的我再去拿。”这位同学很感动,一节课眼睛不眨地盯着老师听课。爱学生,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成长。2班有一个叫赵亮的同学给她写了一个纸条,说自己是口吃,以后上课不要提问他了。据了解,他不是口吃,只是性格内向,公众场合说话紧张。张老师找他谈话,让他明白:以后踏上工作岗位必须有很好的表达能力,高中阶段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老师会帮他的。从此以后,上课时,张老师常提问他一些答案简短的问题,对他的回答予以肯定并表扬他回答得很好。慢慢地他变得自信起来,也不再紧张了,表达能力在逐步提高。她的耐心使班里的成绩连续两年名列全校第一,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全班只有一人因为生病未上线。
良好的成绩是建立在全身心付出的基础上的。张培把大部分的精力花在学生身上,对家的照顾就少了。她的父母在潍坊,母亲瘫痪在床八年,大部分时间由70多岁的父亲照顾。有时时间长了回不去家,母亲在电话里用含糊不清的声音问;“你不想我吗?”简短的一句话,虚弱的母亲要歇几次,有时甚至说不完就没力气了。每当这时,她的眼泪象断了线的串珠,扑簌簌落下来。可是“课比天大”让她难以割舍这些学生。所以平时她会为母亲准备好瘫痪病人所需的一切,节假日尽可能多地和母亲呆在一起,照顾她。假期一过她会立刻返回学校,从未耽误过一次课。她是一个好女儿,更是一个好老师。作为同龄人她是榜样,是让我佩服、让我感动的人。
没有可歌可泣的事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张培,这位普通的中学教师,用自己对工作全身心的奉献诠释了一个教师的爱。凭着一颗热忱、执着的心追求着事业的愉悦与成功。
万般劳苦酿芬芳,一片丹心育桃李。
(刘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