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绩大幅提高,德州市实验中学深化校本教研,打出一套“组合拳”——
聚焦教研,促学校可持续发展
本报记者 王倩倩
教研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生命线,加强教研工作,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成绩提高的有效途径和根本保障。
一根粉笔、一根教鞭、一本教案已经适应不了当下课堂需求,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推进高效课堂建设,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德州市实验中学聚焦教研工作,打出一套“组合拳”。
精心“导学”,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4月6日上午第二节课,实验中学高二(3)班正上英语课,学生们手里除了课本,还有一本导学案。该班学生周玉骄一边全神贯注地听着同学的发言,一边认真在导学案上记录着。
“导学案中有一项是‘我的疑问’,预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上面,课堂上小组讨论时同学正好讲了这里,我就赶紧记下来了。”周玉骄说,如果小组讨论后同学们仍有疑惑,老师会进行点拨和讲解,问题一个个迎刃而解。“我很喜欢这样的上课方式,在导学案的帮助下,课前就知道自己哪方面的知识不懂,课堂上就会集中精力,效率更高了。”周玉骄说。
“高效课堂建设要求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这就需要老师去引导,因此导学案的设计非常重要。”实验中学高二英语教研组组长沙俊燕说,导学案质量的高低对课堂起到巨大影响,各教研组都倾注了大量心血。
在实验中学,导学案分为课前案、课中案及课后案,三个部分相互呼应,步步引导学生自主预习、探究并最终解决问题。各年级、各学科教研组紧扣“情境导入,解读目标”“课前案处理,知识过关”“重点难点,合作探究”“举一反三,当堂检测”及“总结归纳,回扣目标”五个环节,力争当堂为学生解决问题。
针对学生学习的阶段和特点,导学案侧重点不同。“以英语为例,高一、高二主要是帮学生打牢基础,高三结合分层次教学,实验班、普通班、艺术班学生学情不同,高考英语难易程度也不尽相同,导学案也不同。”沙俊燕介绍道,针对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各学科也都结合实际,帮他们量身定制了“帮扶”导学案。
集体教研,改变课堂教学生态
精心设计的导学案,只是实验中学各教研组集体智慧的结晶之一。“教研组作为学校教学教研的最基本单元,是学校全面落实教学任务、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的实验基地,也是每一位一线教师专业化成长、发展的摇篮。”校长孟令国说,越来越多的集体教研活动,正逐渐改变着教师们的教学生态。
3月6日上午,记者见到实验中学高一物理老师张隽的时候,她正忙着准备参加教研组的听课活动,这位有着18年工作经验的优秀教师,组里其他老师的公开课,一节也舍不得错过。“每周的教研课上,都要集体讨论点评,这样有效地汲取经验,避免了问题和不足,也是一个总结借鉴的过程。”张隽说。
在实验中学,每个教研组的集体教研时间,都是最热闹的。老师们发言踊跃,气氛十分热烈,在各种讨论、碰撞中集思广益。“老师们一周以来遇到的问题、困惑拿到教研课上讨论,以集体的智慧寻求最佳解决方案,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高一物理教研组组长张燕说。
上学期,实验中学举办了第一届教研比赛,各教研组的成果拿出来集中展示。“以前我们总以为教研是各学科自己的事,教研比赛打破了学科界限,给大家提供了交流平台,老师们有了更多可以借鉴的经验。”连续8年担任生物教研组组长的吴艳菊表示,各种常态化的展示活动,不断丰富着学校的教研工作。
浓郁的教研氛围,推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4年前刚推行课改时,我教书已10年,对旧的课堂模式早已驾轻就熟,课改后跟其他老师一样,每堂课的备课时间至少增加了两倍。”高二语文教研组组长李智锋说,精心设计导学案、制作课件,并将课本内容向纵深延伸,无疑增加了老师们的工作量,他们没有叫苦叫累,而是乐在其中。
活跃的教研氛围,让老师们收获颇多,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在2015年上半年举行的德州市教学能手比赛中,实验中学18名教师参赛,15人获得德州市教学能手荣誉称号。在2016年德州市优质课比赛中,17名老师获得一等奖。同年,实验中学在全市高中教师说课比赛中,更是取得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
老师们教研中付出的辛勤汗水,在课堂上收获了丰硕的果实。“在今年3月份全市第一次模拟练兵考试中,我校理科班数学、物理、化学学科上线人数较往年有大幅度增加。文科班英语、数学、历史学科上线人数也有很大突破。事实证明,这些成绩的取得和扎实细致的学科教研工作是密不可分的。”高三年级主任贺风雷感慨地说。
没有好的教研,就没有好的教学成绩。实验中学不断深化校本教研,创新教研模式,致力于营造全新的高效课堂生态,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