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推进教育和体育高质量发展,根据《山东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山东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制定本规划。
一、编制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全市教体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各项工作如期完成,主要指标达到预期,教育和体育工作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
党的全面领导持续加强。建立健全市县教育工委工作运行机制,加强对学校党建工作的领导,“一校一品”党建品牌创建卓有成效,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更加凸显。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统筹推进,抵御宗教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等工作扎实有效,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更加牢固。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党员干部和教师队伍日常教育管理持续加强,教书育人环境更加风清气正。
教育综合实力明显提升。招聘教师1.5万人,稳妥推进校长职级制、教师“县管校聘”等改革,教师队伍结构和城乡师资配置进一步均衡。大力引进省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山大、山师基础教育集团以及北京八中等京津优质教育资源均在德州设立分校,集团化办学模式日益成熟。全市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普惠率达到83.7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8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9%。民办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大赛成为我市职业教育的亮点,连续12年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汽修专业比赛并获得冠军。
群众教育获得感越来越强。新建、改建幼儿园367所,新增学位10.86万个,“上公办园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投资150多亿元,实施了化解大班额、“全面改薄”和“能力提升”工程,新建、改建学校1061所,建设校舍522万平方米,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3676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全部在校在读,残疾儿童、特困家庭儿童15年教育全免费,具备受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8%,留守儿童关爱室在305个贫困村实现全覆盖。着力解决学生午餐配餐、冬季取暖等问题,课后延时服务普遍开展,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越来越高。
教育服务贡献能力显著增强。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和新型工业化强市战略,在全省率先开展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职普融通”、中职学校与本科院校“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实现职业教育“上下贯通”的重大突破。建成德州市职业教育公共发展中心,构建“一主多辅”实训体系。创建3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5所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0所省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与中北大学联合共建中北大学德州研究生分院,搭建招才引智和政产学研合作平台。
体育事业发展驶入快车道。认真落实全民健身和健康德州发展战略,加快推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全市体育场地达到1.96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23平方米,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7.7%,《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94.38%。全市共有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106所,足球特色幼儿园18所,全国篮球、排球等项目特色学校12所,山东省体育专项特色高级中学9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日趋完善。全市体育企业增长到1969家,产业总规模达到400亿元,年均增加值近50亿元。
(二)机遇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开创富强活力幸福美丽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的关键五年,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都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教育和体育承担着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责无旁贷、无可替代。
从外部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科技和人才为核心的竞争愈加激烈,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教育的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作用更加突出。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中国食品名市、现代物流枢纽城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亟需教育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培养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和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享有优质公平教育服务和体育健身服务是人民生活幸福的基础保障,必须进一步优化教育体育服务资源配置,加快发展更高质量、更为公平、更具个性的教育和体育事业,让教育体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群众,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
从内部看,我市教育体育事业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现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不到位,“五唯”顽瘴痼疾依然存在,德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够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健全。优质普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仍然不足,义务教育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度低,对地方产业发展的服务贡献度不够。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技能社会、学习型社会建设不够深入。促进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场地设施数量与群众需求差距较大。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尊重规律、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新路径、新模式,对我市教育体育高质量发展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重要指示要求,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和健康德州战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系统推进教育体育综合改革,统筹实施教育强化工程,深入推进特色体育名城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体育事业。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为党育人。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完善党领导教育体育工作的体制机制,全面加强教育体育领域党的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打破传统发展路径依赖和陈旧观念束缚,勇于先行先试、善于改革创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调整优化教育体育发展方式。
坚持协调发展,统筹推进。统筹推进教育体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社会体系、科技体系等有效对接。统筹教育资源配置,加快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校际差距和人群差距,持续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
坚持靶向聚焦,重点突破。准确把握教育体育事业发展阶段性特征,瞄准关键环节、重点领域,整合资源,精准发力,通过点的突破引领带动整体局面改观。
(三)发展目标
用5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全省一流的教育体育体系,形成多元协同、充满活力的教育体育治理现代化格局,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资源供给水平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和育人质量显著提升,职业教育有效支撑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社区教育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全民健康素养位居全省前列,教育体育成为我市亮丽名片。到2035年,与全省同步实现教育体育现代化。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到有效落实。基本形成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态。全学段一体化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德育体系更加完善,立德树人成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育人途径和方法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法治精神显著增强。
基本公共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学有优教进一步强化,15年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保教质量明显提高。城乡一体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乡、校际办学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高中阶段教育实现特色、多样发展。特殊教育办学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明显增强,建成一批特色优势高水平专业群,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匹配契合,一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质量考核评价位居全省前列,驻德高校校城融合一体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打造形成职业教育集聚区,产教融合、产才融合型城市建设走在前列,创建成为职教先进城市。
教育体育治理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形成政府学校社会等各类主体各司其职、协同治理的教育体育发展新格局。建立高效协调的教育体育发展统筹机制和完善的法规规章制度体系。各级财政教育体育投入逐年增长。体育社会组织管理和体育场馆运营机制日益完善,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各领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色体育名城建设成效显著。
三、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1.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优先谋划、优先安排、优先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确保规划优先、投入优先、资源配置优先,形成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强大合力。调整充实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作用,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的政治责任。加强市县两级教育工委工作机制建设,健全完善工作机构、人员配置和考核评价。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持续强化理论武装,健全完善党员干部和师生政治理论学习机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学校党组织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得到贯彻执行。〔责任部门:市委教育工委、各县(市、区)〕
2.建设高素质教育系统干部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坚持“八用八不用”,树立实践实干实绩导向,选优配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班子,把政治过硬、品行优良、业务精通、锐意进取的优秀干部选配到领导岗位上来。制定各级各类学校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着力优化年龄、专业、来源结构。加强学校中层干部源头储备和梯队建设,建立更为科学的选用、培养、交流、退出机制。制定实施干部成长路径拓展计划,加大教育体育系统优秀年轻干部发现、培养、选拔、使用工作力度。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支持改革创新,营造“鼓励试、允许改、包容错”的干事创业氛围。(责任部门: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体育局)
3.着力加强学校党建工作。把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实施“红色引领”工程,把党建工作成效体现在学校高质量发展上。推动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党组织设置为党委、党总支的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一般应当分设;党组织设置为党支部的中小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一般由一人担任,同时设1名专职副书记。配齐配强市属高校、中小学校专兼职党务干部,分类分期每年至少培训1次。创新学校党组织活动内容和方式,实行党支部“星级管理”,开展“两优一先”评选、高校党建“双创”、中小学“一校一品”等党建品牌创建活动,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民办高校、民办中小学校党组织认真履行政治把关职责,在保证政治方向、凝聚师生员工、推动学校发展、引领校园文化、维护安全稳定、参与人事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加强党建带团建、队建工作体系建设。(责任部门:市委教育工委、市委组织部)
(二)构建全学段一体化的思政工作体系
1.完善全学段一体化工作机制。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持续推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有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大力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等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儿童听党话、跟党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做强做优“国学小名士”挑战赛等品牌活动。建立健全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思政工作体系。学前教育阶段以游戏为基本形式,将思政和德育渗透其中;小学教育阶段主要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初步形成民主法治观念、爱党爱国情怀;初中教育阶段侧重进行初步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高中教育阶段注重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治观念,初步了解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高等教育阶段引导大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市文化和旅游局)
2.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增效。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学校教育,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中小学专题教育读本。着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更好发挥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和思政教育主渠道作用。发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指导中心对全市思政课资源开发、教学展示、质量监控等作用,深化“五支队伍”进校园。建立全市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组织思政课教学比赛和“优秀思政课教师”评选活动。贯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求,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互衔接,形成协同作用,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中小学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内在德育价值,强化学科核心素养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突出学科独有的育人功能;将每周一节少先队队课或共青团团课列入课程计划。高中阶段学校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选修课和主题团课党课。深入推进“同城大课堂”项目,打造一批思政“金课”。(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委宣传部、团市委)
专栏1:教师思想政治素养提升工程 |
组建德州市思想政治理论宣讲团,结合教育工作实际和教师队伍特点,采取集中培训、送教到校等途径,经常性组织开展教师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思想政治理论宣讲活动,推进全体教师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牢牢掌握教育领域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全过程,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责任部门:市委宣传部、市教育体育局) |
3.着力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配齐建强专职思政课教师。严格落实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专职辅导员、专职党务工作人员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院(系)专职组织员配备指标要求,完善高校专职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建立职级职称“双线”晋升办法,为专职辅导员专设一定比例的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完善兼职辅导员和校外辅导员培训、管理、考核制度建设。在各级各类教师培训项目中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以及相关思政教育内容,将思政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等全面纳入教师培训结业考核体系。(责任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委宣传部、市教育体育局)
联系方式:(+86) 0534-2664329 邮编:253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