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高考方案要求,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高质量的课堂,推动我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特对原有的课堂改革实施方案进行修订。
一 指导思想:坚持把立德树人放在第一位,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自主互助课堂教学的实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和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努力创造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课堂育人环境。
二 目标:创建特色精品高质量课堂,打造优质教育品牌
三 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建设高效课堂,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课堂为学堂。
(二)问题性原则。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景生活化。课堂教学要通过情景设置、问题引领。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让学生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体系——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到跨学科,乃至从书本知识到现实的世界。
(三)高效性原则。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创造性,既重视知识的记忆和积累,更重视知识的生成与拓展;既重视问题的结论,更重视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以及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四)导学性原则。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是导师不是“讲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质疑、学会探究,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能力。坚持先学后教。
(五)特色化、精细化原则:体现学科特色,精细化组织实施教学。 1.特色化:不同学科有不同学科的特点,即使同一学科,因教学内容不同,教学设计、教学方式和方法也应不同。新的课程标准对各学科教学提出了不同的核心素养目标要求(如语文的阅读与古诗文鉴赏、数学的人文性和数学建模、英语的语境与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体验、理化生的实验及演示、政治的时代性、实践性与公众参与,历史的史料解读及尊重历史,地理的地理实践与正视自然人文环境的关系等)。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必须体现学科特色。2.精细化:首先是学案编制的精细化,规范编写模板;其次问题设计精细化,问题切入口要小,然后层层深入;材料情境选择精准。再次是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逻辑结构设计严谨、细致;问题导入和转折要水到渠成,避免“突然性”的硬转弯。最后是当堂检测题的选择和预设要精细。
四 基本要求:
(一)先周备课,精编学案。
导学案是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的总抓手;学案的编制是否符合课程标准要求、是否符合学情,将直接决定课堂改革的成败。为提高学案的质量和编制水平,各学科要根据学案编写计划的安排,精编学案。具体要求:
1.提前一周编写学案。加强集体备课,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从而提高学案的编写质量。为此,必须提前一周备课,集体备课由备课组长组织,主备人把自己的学案发给学科组每位老师一份,由主备人对学案的内容逐一进行说明。包括学习的目标、重点、难点、疑点、课堂导入、自主学习的知识和问题,课堂探究的问题,课堂检测题的选择以及课件设计等方面,学科组每位老师都要对导学案的编写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或建议,最后主备人综合老师们的意见与建议,对导学案草案进行补充、修改、调整,最后经备课组长审定后定稿印刷。每份学案和对应的课件必须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一定要保证学案的高质量。在学案编制、课件的制作上坚决避免“单打独斗,自以为是”的现象,做到统一编制,统一使用。
2.学案的容量和难度:学案一定要根据课标要求和学情编制,切实控制好导学案的容量、难度、深度、广度,既要防止摊大饼求全,也要防止深挖井求深。要抓主干知识,抓典型问题;特别是探究问题的设计,数量要精简,难度要适中,有需要探究的问题就设计探究,没有需要探究的问题就不必画蛇添足。坚持低起点,小步走,快节奏,勤训练。学案要根据分层教学实际,根据不同类型教学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不同的学案,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3.导学案的构成。导学案的版面设计要有统一的模板,页眉包括:课题、章节、主备人、审核人、适用班级类型、编制时间。学案内容包括:学习目标(不再强调三维目标。而是强调核心素养)、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内容。每个学案编写分自主学习和课堂探究两部分。当堂训练部分当堂发放或用多媒体展现,不在导学案编写内容。在自学案之后设计“自学疑问”专栏。
4.自学案:自学案主要包括本节课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和学习重点,坚持知识问题化,问题情景化,避免简单的知识填空单一形式。通过自学案达成的目标:一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明确本节课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重点知识。二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出自己学习中的疑难点,为下一步合作探究、教师释疑提供参考,使教师的教学有的放矢。自学案的量控制在10--15分钟之内,不要超时过量。
5. 课堂探究、释疑部分。主要包括教师眼中的本节课重点和需要深化、拓展、延伸的知识,以及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疑难点等内容。该部分编写的要求:一是突出重点。二是突破难点,围绕难点、易混易错点设计探究问题。探究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学情,要有梯度和层次性,要有探究的意义和价值。通过问题探究,达到解疑释惑、拓展提升、深化认识、实践应用的目的。三是根据教学实际设计探究问题,问题不宜贪多,宜恰到好处。
6.课堂练习部分:针对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难点、疑点问题,设计相应的训练题进行检测,检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做到堂堂过关。在训练题的设计上,要求题目有针对性、代表性、典型性,同时要求切实控制好题目的难度和数量。课堂练习要当堂发放或通过多媒体呈现,当堂完成训练的任务,达到堂堂过关的目的(杜绝把课堂检测性训练印到学案上)。
(二)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实行五步教学法。
1.情境导入,解读目标(时间1--3分钟)。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巧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习目标的解读,使学生明确了解学习目标以及重点、难点,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对于学习目标的解读一定要灵活,突出重点,切实达到解读目标的目的,防止流水账式的解读。
2.自学案处理,基础知识过关。(时间10分钟左右,根据学科特点不同以及本节课的难易程度不同,应灵活掌握)
自学案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教师上课前,利用自习时间提前发放学案,并在规定的学习内完成(一般不超过10分钟),并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写在“我的疑问”一栏中,及时交给任课老师批阅;教师通过批阅学案了解学情,把握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疑难点,并作为课堂探究的重点加以解决,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二是自学案在课堂上完成,通过学生口头展示或板演等方式检查。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发现问题,通过学生合作学习,或通过教师的讲解解决疑难。
(提倡自学案当堂处理,坚决杜绝用简单对答案的方式处理自主学习部分)
3.课堂探究、释疑。该过程分五个环节。(时间20分钟左右)
①出示问题。教师出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出示问题时尽量把问题逐一出示,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避免把所有问题一股脑和盘托出。
②问题探究。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自主探究;第二,探究的形式,以自主探究为主,合作探究为辅。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对于难度较大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再进行合作探究,避免一提探究就搞合作的形式主义。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要及时跟进指导,防止游离于学习之外。
③成果展示。在学生对问题经过一定时间的探究后,教师出示各个学习小组的展示任务,由学习小组的代表展示本小组的探究结果(小组代表不要固定)。学生展示成果的形式应该根据问题的需要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多样,可口头展示,可在黑板上展示,也可用多媒体投影展示,还可以情景表演的方式展示等。学生书面展示的内容一定要清晰条理。
④成果点评。(是否点评需据实际需要而定)点评的要求:一是点评前,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阅读、思考所展示的内容,并提出质疑或不同的观点;避免还没有看完展示的内容,就匆匆让学生去点评,这样的点评只能是作秀,不可能达到点评的真正目的。二是点评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可以是学生点评,也可以是教师点评。难度大、需要延伸拓展的一些典型问题,由教师点评效果可能会更好。开始训练学生点评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从站姿、手势、语言以及点评内容、点评方法等方面加以指导,使学生逐步学会点评,不断提高点评的水平和能力。学生点评时,重点应该放在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过程上,不应该只是结论的评判,防止学生点评成为简单的对答案。同时,教师既要对学生的点评要进行鼓励,又要对点评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指正,对点评不到位的地方进行补充。三是点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其他学习小组的同学对展示的结果和点评的情况加以质疑。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思路或方法要给以足够的关注,并作出必要的回应。
⑤教师引领提升。对于探究中存在的有争议的问题、探究无结果的问题以及需要拓展、延伸、提升的问题,通过教师的追问、引导、点拨和讲解,最终予以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突破难点、拓展知识、总结提高、把握规律的目的。
4、举一反三,当堂检测。(时间10分钟左右)
为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情况,教师应精心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适量练习,当堂检测,当堂点评,当堂巩固。训练题目可以提前预设,最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机出现,不要印在学案上。
5、总结归纳,回扣目标。(时间1—2分钟)
课堂结束前,由学生或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或归纳,理清知识脉络,巩固重难点,构建知识框架,从而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以上是课堂改革总体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根据课型的不同以及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实际,对以上教学步骤和环节适当予以增减或调整,灵活运用,真正达到课堂的高效率。
教研处
20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