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德育园地

家庭教育 || 怎样把父母的心愿,变成孩子的追求

发布时间:2024-11-18 08:18

仔细想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孩子的冲突,都源自选择的不同。有时我们总是在抱怨为什么孩子越大越不听话。其实这些都是因为选择的不同。


教育孩子的大智慧就是我们要学会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而非结果。在参与过程中学习如何让我们的心愿变成孩子心中的坚持与追求。

如何帮助孩子做好选择,作为父母我们要思考三个问题:

第一,我们想当什么样的父母。第二,参与孩子的选择过程。第三,巧用孩子自己的力量,让他对自己的选择不放弃。


第一,我们想当什么样的父母。

自从我们当上父母的那一天至今,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想成为怎样的父母呢?很多家长会说我从来没想过也不妨碍我当了十几年父母。其实仔细想想,我们一些家长是不是变成了被牵着鼻子走的成年人,孩子越长大越力不从心。因此我们要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我想与孩子建立怎样的关系。以下几种类型的亲子关系,供大家参考。


专制型父母:这类父母喜欢控制孩子,在他们眼中听父母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他们总是直截了当的告诉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然后让孩子按照自己认为的对错去行事,即使孩子不愿意也无法不遵循父母的意愿。这样养育出来的孩子活在父母的控制之下,他们要么变得顺从听话,要么会在压抑中爆发。


放任性父母:这类父母对于教育孩子属于无辙的父母,也不想多管孩子。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一个未长大的成人,孩子小的时候把孩子交给长辈、交给阿姨,等孩子大一点交给学校交给补习班,反正不交给自己。这种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亲情冷漠,各种习惯不好。性格要么外显叛逆,要么内向孤僻。


规划性父母:这类父母急功近利,“心计”太早太重,孩子一出生就已经给孩子设计好了未来的蓝图。此后的日日夜夜按照这张蓝图绘制图纸,图纸上的地标基本上都是名校所在地,潜移默化中父母给孩子灌输了很强的求学目标。孩子每天盯着的只有成绩和名校,这样养育的孩子可能早已丢失了孩子该有的率真和主动选择的能力与愿望。


混合型父母:这类父母没有明确的育儿方法,教育孩子随意发挥。今天看到严厉的父母教出了规规矩矩的孩子,然后自己也有模有样的效仿。明天看到人家孩子参加补习班获了奖,也要给孩子报个补习班,这样的父母常说的一句话“你看看人家谁谁谁……”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活的很累,自尊也很低,因为他们永远不知道父母下一步会要求自己做什么。


智慧型父母:这类父母早已从“养”孩子的思想中脱离出来。他们与孩子一起成长,把孩子当成自己成长的老师。尊重孩子,了解孩子,参与孩子成长的每一天,他们看重良好的亲子关系,会想办法在良好的互动中把父母的影响作用到孩子的选择中去。


我们到底在孩子面前要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请相信即使我们不能做到最好,为了孩子,我们也要“心想”把孩子变得更好。


第二,参与孩子的选择过程。

很多家长认为听从孩子就是放弃父母的权威,甚至有人认为这是父母软弱的表现,其实参与孩子选择的过程并在选择过程中相互作用,才能更好的把父母的心愿变成孩子的追求。每个家庭都可能面临各种选择。有一位家长朋友曾经告诉我,孩子上初中的时候数学成绩很差,在没经过孩子允许的前提下就给孩子报了一对一补习班,半年后孩子的数学成绩只比报班之前多考了三分。所以我认为选择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有的只是相对孩子和家庭来说是否合适,是否可行。为了让选择达到最好的合适度和可行度,我们应该与孩子一起选择,而不是我们做了选择让孩子去执行。


第三,让孩子坚持自己的选择。

有些决定如果是孩子自己做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他是不会轻易放弃的。一位美术专业考进高中的学生家长,在孩子选择美术这条路的时候就不同意孩子的选择,但为了考高中家长妥协了。家长在孩子高一的时候还在纠结这件事,时不时给孩子做工作,但孩子很坚持自己的选择,父母最后也没有再进一步阻碍孩子。她在美术学习最苦的时候也动摇过,但一直没有放弃。最后这位同学考进了山工艺,今年考上了一所不错大学的研究生。这也是不为孩子做选择的另一个好处,这会降低孩子半途而废的概率,增加了孩子坚持到底的可能。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父母强行改变了孩子的选择,等她坚持不住的时候,是不是会把责任全部推给我们家长。即使孩子坚持住了父母的选择,如果不是孩子自己想要的,我们的强迫可能会毁了孩子的梦想。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观察孩子,了解孩子。让我们的心愿,与孩子的追求变成化学反应,而非物理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