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心理健康中心 > 心理温馨提示

学生发展温馨提示 || 为什么中国父母如此焦虑?

发布时间:2025-03-12 09:22

640.png

你做了全部的努力,但是你的孩子还是很平庸,你还能做什么?接受,真的,你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接受。

曾经在天涯看到过一条帖子,问:是不是所有父母都接受不了孩子不如自己?

这位作者在和一个大姐聊天的时候,对方说她孩子从小学习就不上心,哪怕花大价钱补课,成绩也还是不好。

于是作者就宽她的心,说考上专科也不错,说将来靠技术吃饭也行。

可没想到话刚说完,大姐就非常生气,黑着脸走了。

为什么这位大姐突然变脸,如此生气?

因为她自己通过努力,拥有不错的工作和学历,嫁的丈夫也是公司高管,收入颇丰,可以说是佼佼者。

她爬上来,知道生活有多苦,而她的孩子,站在了她和丈夫的肩膀上,按理应该要比他们俩的成就更高,可是却偏偏不爱学习,连个本科都考不上。

这是一种巨大的心理落差,也是一种巨大的挫败感,甚至他们会觉得说出去丢人和没有面子。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孩子理所当然会比自己更好,没有几个能接受自己的孩子竟然还比不上当初的自己。

还有一些父母经历了没读书带来的苦,不希望孩子再走这条老路。

正因为父母大多抱有了这样的期待,所以就拼命逼孩子,推着孩子往前跑,不断加重学习任务。

可是在这样的高压之下,孩子真的会变得更好的吗?

马东曾经说过一句话:“中国父母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把自己的焦虑转移给孩子。”

大人的焦虑只能大人承担,一旦大人把焦虑转移到了孩子身上,就成了灾难。

很多家长,给出所有一切,倾家荡产地把钱堆在孩子身上,这样反而只会让孩子不堪重负,也让整个家庭陷入财务负担走向极端,滑向一个更深的深渊。

看过作家刘继荣写的《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她本身优秀,但女儿却总是被人叫做“23”号,因为她女儿常年考第23名,是个名副其实的中等生。

别人都忙着表现自己,23号就静静坐在一边为他们鼓掌;别人说自己将来要成为各种伟大的人物,23号却只想成为给孩子做饭的妈妈;别人都争着抢着生怕落后于人,23号却总是慢悠悠地做自己的事… 她也想过要去改变,但最后还是选择了接受。

每个孩子都有他们自己要走的路,哪怕她不如别人聪明,也不如别人优秀,也终究会成为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碌碌无为也罢,泯然众人也好,但那都是她无法复制的人生。

我们大可不必逼着孩子走上一条不适合他们的路,不是所有人都要成为英雄,哪怕是路边鼓掌的人,一样有美丽的鲜花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