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信息 > 校内新闻

读书 || 书香实验 线下共读

发布时间:2025-03-26 21:16

传承先贤智慧,叩问千年哲思。为进一步加强书香校园建设,推动全民阅读水平逐步提升,3月25号下午,德州市实验中学书香实验-线下共读活动在明德楼二楼阅览室举行。

640 (7).png

本期共读内容是唐曾磊的《道德经中的教育智慧》。作者从独特的教育视角出发,结合现代生活,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解读了《道德经》的深刻内涵。

老师们采取轮流诵读、集体讨论的形式,共读了该书的第一章至第三章。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此章探讨了“道”的本质。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运行规律,它超越了语言和概念的范畴,难以用常规的方式去定义和描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开篇便点明真正的道若用言语表述出来,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那个道;能被命名的名,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阐述了“无”与“有”是道的两种表现形式,“无”是天地的开端,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有”则是万物产生的根源。

在教育中,我们应尊重每个孩子内在的“道”,即他们独特的天赋、兴趣和成长规律。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和塑造孩子,而要像顺应自然之道一样,引导孩子自然地发展。

640 (8).png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这一章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等概念都是相对的,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为前提。圣人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顺应自然规律,不刻意去干预事物的发展。

在教育过程中,要让孩子明白事物的相对性,培养他们辩证思维的能力。教师和家长在教育行为上应做到“无为而治”,不过度干预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空间。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

此章提出了一种“反向治理”的理念。“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认为,不刻意去推崇贤能,民众就不会为了争夺贤名而竞争;不珍视奇珍异宝,民众就不会产生盗窃的念头;不展示能引发欲望的事物,民众的内心就不会被扰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圣人治理天下,要让民众内心淳朴,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削弱争名逐利的志向,强健体魄,使民众没有过多的欲望和机巧之心,这样社会就能安定和谐 。

在教育环境中,避免过度强调竞争和物质奖励。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内在品质和基本能力,让他们拥有健康的身体和淳朴的内心。引导孩子关注自身的成长和进步,而不是过分追求外在的名利和物质。

通过对《道德经》前三章的解读和探讨,为我们在教育和生活中提供了宝贵的智慧。让我们学会顺应自然规律,尊重个体差异,培养辩证思维,以更加从容和智慧的方式面对教育和人生中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