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信息 > 校内新闻

读书 || 读书感悟:教书育人 与“道”同行——《道德经中的教育智慧》前言读思

发布时间:2025-03-31 15:19

微信图片_20250402152007.jpg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这句话深深的震撼到我,以前讲中国传统文化,讲诸子百家,对老子的思想,仅限于“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辩证思想等内容,对这些内容也是不求甚解,一带而过。

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韩鹏杰的《道德经说什么》这本书,一读前言就被深深的吸引了。用了半年的时间将其读完,觉得还意犹未尽,于是又在喜马拉雅上听了罗大伦、傅佩荣、曾仕强等人的讲解,知道了因个人的知识、经验、水平等不同,都会对《道德经》产生不同的理解。于是萌生了将其有关教育的智慧整理出来,应用于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想法,也就是学习《道德经》中的智慧,以解决自己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在网上一搜,发现了唐曾磊的这本《道德经中的教育智慧》,果断入手,仔细研读,读“前言”第一段,不禁汗颜,老祖宗的智慧,声振海外,我却才刚刚接触。

“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它必有超出一般图书的意义所在。往往经典给你的知识是极少的,它会直接进入人的心智,提升你的智慧。”《道德经》就是这样的经典,它直击心灵,甚至无法用语言来解读,不能用语言解读时,就用形象,老子常常是给大家一个形象,让大家自己来领悟,即“悟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来悟。”千转百回,最后还得落到自己身上才行,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老子的“无为”哲学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启示我们放下过度干预的执念。教育不应被功利主义裹挟,更不应用统一的标尺去衡量个性迥异的学生,不应仅用分数排名构建起冰冷的评价体系,更不应用填鸭式的教学追赶进度,也不应是流水线上的标准化生产,而应如春风化雨般唤醒每个生命的独特灵性,这是生命能量的传递。“致虚极,守静笃”的修身之道,帮助教师在喧嚣中保持定力,在压力下守护初心,这种内在修为的成长,终将化作照亮学生前行的温暖光芒。